查看原文
其他

去吧~寻找大自然中的公共艺术

俞越 栾平平 美术报 2023-02-22

近几个月来,因疫情影响,全国多地居家隔离或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采取封闭管理已成为常态。回想一下,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走进过艺术空间里?


在百度上搜索解封后想去做什么?演出、展览在很多人列的必做事的前列。这无不反映着大家对于艺术的渴望。当然,很多人也会感到失望,因为即便解封,很多室内的场馆仍没有开放。


何不选择去大自然中寻找公共艺术呢?


在当下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如公园等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越来越被重视,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不仅能让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还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让城市更具文化的气度。很多地区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譬如日本的箱根雕塑公园、美国的芝加哥千禧公园等,都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发掘到极致。


就国内而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公共艺术在新世纪逐渐升温。20余年来,公共艺术经历了被接受、去探讨、再认识的发展过程,艺术公园等公共艺术空间也成为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本期,我们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孙虎一起,与大家探讨大自然中的公共艺术这一话题,并请他们给大家推荐一些他们心目中值得去打卡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 公共艺术和大自然的关系 /


 潘奋:城市里的公园多是模仿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微缩版的大自然,或者说是景观之美、绿化之美,而公共艺术品是赋予大自然灵魂的内容,艺术的参与会让大自然让公园有了思想和主题,这是对自然的一种人文提炼和提升,把绿化变成文化的一个过程。



潘奋《丰收门》长春静月国际雕塑园


 孙虎: 人从自然中来,却又在这个出走的渐行渐远之中不断探索重返自然的路子,这是出乎本能的情感需求,就像北宋郭熙所说,“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见也”。这不仅为古人所喜悦和向往,当代人也不例外,钱学森总结,“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所以,几千年以来国人基于对自然的生活向往,沉淀出了以山水为源代码的各种文化现象: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山水城市……园林的缘起,便是基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借由模山范水的法式而逐渐沉淀出来的艺术形式。


我们始终在探讨以山水为媒介的环境营造,试图赋存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的生活状态。而讨论山水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将来的生活方式系于情感的洞察与恢复。山水,不仅构成了对自然的代言而沉淀为一种地域文化,更摆渡着人们抵达自然的情感。


同理,公共艺术不仅是自然的艺术化,更是艺术的自然化,因此公共艺术应通感于自然,并与自然和谐一体。在公共艺术的隐喻中,链接人与自然,实现人重返自然。



潘奋《同代人》美国堪萨斯国际雕塑园


/ 公共艺术介入到自然的方式 /


 潘奋: 公共艺术介入自然有多种方式,传统类型是把艺术家的架上雕塑作品直接放大展示,也可以根据自然环境进行事先规划和定义,为自然量身定做。此外,通过驻地艺术活动进行现场创作和持续的内容输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驻地艺术活动让艺术家有机会对所处区域的文化有个系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创作的作品会更有在地性内容的呈现。



广州市从化区天人山水,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孙虎: 设计立场上去理解艺术,艺术就是介入:


首先是一种观看的方式。


观看山水的方式。作为风景园林师,我们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中国古典艺术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的观看艺术,是一种浸入的方式。人要走进去,要流动着看,步移景易。所以,山水是一种整体型艺术,是一种迥异于西方主客体二元分法的艺术。山水的本质是人融入风景中,根植于世界的关联性与构成世界诸多元素的互动所激发的活力和生机中。


观看场地的方式。经由山水的观看,不仅锻炼出了对自然山水的师法方式和元素,也沉淀了观看某个具体项目场地的逻辑:“入山”意味着开启探索场地之旅,从未知的境地转化到熟悉的状态;“寄思”则必须带着理性科学的思维和方式调查、记录和分析各种场地的遗留物和可能的潜力;“访客”在经过前两步后,风景园林师需要择取某种“标识物”作为“寻访”的结果;“书写”是场地操作的第四个步骤,将前三个步骤的成果整合成一处全新的场地营造。


由此,才能达到林语堂先生所谓的“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其次是抵达愿景的设计方法。最近看了一本书,是阿诺德·贝林特写的《艺术与介入》一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环境不再是自我的对立面。人类生命与自然系统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要想理解环境,必须要把那种二元主义的思想彻底抛弃掉。在这里,没有内外之分,人类与外部世界也不存在对立关系,甚至,自我与他人也没有明确的界限”。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人与自然/环境的认识观念发生变化,两者是一个整体了,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关系;艺术家与使用者的身份能够实现互换,所以,在景观的营造中,剧场的概念就出来了,设计师设计完一处场所,然后把主导权交给使用者,这点非常重要;只有在行动和参与中,景观才能获得意义。


而我最近常常讨论的“山水总体剧场”的概念,其中就把介入性当成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美国新温莎Storm King Art Center


/ 公共艺术和大自然的关系 /


 潘奋: 总体来说,对于一个公园因应它的体量大小其实不能一概而论,体量小的公园做一两件雕塑陈列其中即可,目的是通过雕塑赋予公园独特的内涵和主题。而比较大的公园,如带有湿地湖泊或山峦起伏的大型公园就需要对整个公园进行主题规划,不同区域需要规划不同主题或者形式的艺术作品,然后分阶段(可能要制定五到十年的公共艺术规划)。对于这样的大型公园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创作设计本身,而是我们业主方太过急于求成,国家财政预算和职能部门的内部规则过分死板,总想一次性投资建完,对艺术品的积累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持续多年的投入,如果遇到强势的业主或领导拍脑袋决定的非专业定调和乱指挥,加之以价低者得的投标方式,往往就会造成真正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艺术家不能参与其中的投标,而社会上很多雕塑工厂的非专业业务员却接了不少活,做出的东西自然就是啼笑皆非的“劣质产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解决方法最好是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对项目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规划进行研讨,把项目布局做好以后才进行公共艺术品的单项招投标工作,招投标可以是公开招标,但主要或重点作品应该以单项委托或采购方式邀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艺术家参加,从而保障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


此外,就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说,公共艺术的相关立法是十分重要的。欧美等国家能够依托“百分比艺术”等政策保障,长期持续实施公共艺术品的增补建设,我们国际公共艺术发展的各方面同样也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



荷兰克罗勒——穆勒博物馆外的雕塑花园


 孙虎: 最常遇到的问题依然是面向大众理解层面的,我们往往会面对受众不理解或设计与落地产生偏差的情况,而我们也一直希望尽可能地消除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打通设计、建造与使用这条渠道的关卡,真正实现“共同体”的设计方式。


滕尼斯曾经用“共同体”来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产生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反观公共艺术的设计,我们也希望对于参与性的方法进一步转化,充分调动使用者的协同合作性。


因此我们在一些设计中采取了“前置型设计”的方式,通过采访、调研和会议沟通,让使用者参与进我们的设计规划,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更使得设计师有机会引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让使用者能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现自组织建设,化解绝缘体,形成共同体。



帕连艺术村(图片来源:CCTV3)


/ 公共艺术如何适应新生代 /


 潘奋: 进入2010年后,由于观念更新和科技手段的迭代,尤其是线上的普及,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时尚潮流成为新生代的重要审美追求方向。公共雕塑从九十年代的传统写实风格到半抽象的装饰风格转变,又到近些年以动漫卡通形象广受年轻人欢迎,这是消费群体的喜好转变,创作者、空间运营者、城市规划者实际上也需要深入去了解消费者。其次是抽象风动雕塑也在逐渐流行。但万变不离其宗,就像“时装”和“西装”的区别一样,无论现在流行什么,都只是“时装”的一部分,即然是“时装”那就意味着很快会失去流行价值,变成过时的东西……只有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赋予了思想内涵的雕塑作品,才能够在公共空间里长久留下来,而不会被流行文化所驾驭和摧毁,历久常新。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存方面并没有什么矛盾,他们只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



 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小鸭艺术中心外观(图片来源:奥雅设计)


 孙虎: 面对正在成为主流消费群体的新生代,不断推陈出新的科学技术,也正引领着一代人生活、艺术的需求。这其实也就要求我们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不断变革、设计内容不断增加,因此公共艺术不仅包含真实的艺术载体,同时也包含着虚拟的艺术。


不断发展的技术将人从具体场所的时空中释放出来,“屏”正在成为现实与虚拟时空之间的连接通道。人们不再局限于场所空间的此时此地,而是可以同时置身于多个不同场所,在它们的并置、组合和剪切中获得全新的体验。



大卫·歌诗坦(以色列)“艺术在浮梁”《对饮》(摄影:刘新征)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讲文明 树新风——2022年浙江省公益广告大赛启动征稿
苏轼的“文中画意”
非遗如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赏析|《江乡清夏图》卷
缅怀丨著名漆画艺术家、现代漆艺开拓者乔十光先生逝世,享年85岁
打造新时代浙江书法笔阵图丨浙江书法战略研讨会暨“卫夫人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浙江省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等系列活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